第845章 货币白银化之下的大明(1 / 2)

货币到底怎样来理解,这其实是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基本上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

抛开理论,就说我们自己的经历,自秦汉以来,古代中国长期面临缺银、缺金、缺铜的情况。

一方面中国的国土上这些矿藏确实不多。

比如中国的银矿,含银量的比例大多在1以下。

然而南美洲的超级银矿波托西银矿其含银量则在50以上。

这是先天的巨大差距。

另外一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会限制矿藏的开采,原因有很多,比如明朝初年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主动限制用金银交易,并直接判定它违法。

为了落实这项规定,开矿这个源头自然也要被控制住。

现代货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经济体如果长期缺乏充足的货币供应,那么就会通缩,这种不健康的状态,自然也发展不出什么经济。

好在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也就这么过下来了。

但这个局面,在明朝末年也就是隆庆开关以后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因为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在对外贸易中过于占据优势,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在世界其他地区,

所以当西班牙人第一次抵达菲律宾的时候,

他们马上就发现,

如果开采南美的银矿,

到太平洋西岸交换为大明的各种物资,然后再运回本土或是其他国家,

他们马上就得获得超过200以上的收益。

除此之外,大明的黄金与白银比例为1:,而在西方同期的比例则为1:12,这其中的利益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换算就知道了,载着00两的白银抵达东方,折算成100两黄金,再回到西方就可以变成1200两。

这只是其中的两种获利手段,实际上还有更多。

总而言之,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隆庆开关后的百年间,大明就像一个白银黑洞,吞噬着世界各地涌入的白银。

而忽然充足的货币供应,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亦非常明显。

首先就是商品经济的快速繁荣,

因为进入市场的货币多了,拥有大量货币的人,或者说叫富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展再投资的经济活动。

等到繁荣期过去以后,过量的货币供应就会导致银价下跌,物价上涨。

王守仁所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话说回来,正德二十年的朝廷要求更新鱼鳞图册,他治下的南直隶几府大多都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山东快,一个是刘健的功劳,但在客观上,那是因为山东的经济形态变动不大,土地交易规模有限。

但王守仁完不成,也不是他没功劳,而是因为江南的土地变更的太多了。

从春天到夏天,一直没动静的情况下,王守仁也着急了。

于是乎他开始走出巡抚衙门,开始到各个地方实际进行了解,他在做官的同时,在江南也进行了大面积的学术传播活动,提倡知行合一的他,绝不是只坐在衙门里办公,而是会根据实际的需求去了解当下的变化。

从南京一路走到松江府,他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松江府的现任知府是王以旗,正德六年进士,他向王守仁禀报,“自正德十六年朝廷在江南地区改良税法,由农田改为桑田的现象便屡有发生。朝廷如今要重新更新鱼鳞图册,但却没有当初的人力支持,眼下已经是加急在做了。”

王守仁在江南这么些年,他是了解这个情况的,“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说法真是要改改了。本官此次遍访诸县,就是要将这些都了解清楚,以便向皇上禀报。”

无商不富是不假,但是无农也不稳啊,江南这块地都种桑、不种粮,平日里还好,但就怕有个万一。

说起来朱厚照在江南地区的经济改革是最为‘激进’的。

首先是路引制取消,因为商业社会要求物资、人员、资本的快速流通,慢下来都是成本。

其次是赋税制改革,

因为取消路引,官方不再掌握人员的流动,自然就没办法再收取人头税。

所以不得不推行土地税和人头税的合一。

实际上就是加征土地税,取消了丁税这个说法。现在民间到底多少人口,朝廷已经没有准确数据了,但其实也别太高看自己,原来也不准。这个事是另外一项社会制度改革,暂且不提。

总之,这是关于税收比例问题。

在税收收取形式上,朝廷亦有改动。

正德十六年,朱厚照首先在南直隶地区推行后世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正德十七年这个范围扩大到杭州、湖州、宁波三府。

不过他所实行的一条鞭法,并不完全同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张居正看到的是传统赋役法的弊端,将所有税收统一以白银形式收取,方便的是官府、朝廷。但他强制推行按照白银收税,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说,大明虽然经历了白银货币化,但大明太大,穷人占据了9成以上,这些人都靠种地过日子。小农经济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他们也没有深嵌到商业交易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农民,哪来的白银?

原先种田纳粮,现在要种田纳银,怎么办?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www.10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