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这种差距,感觉都不讲道理啊!核聚变研究的开端!
航空材料院,后排基地的一座大型实验间。
王浩站在实验操作台前,盯着台上的一小团粉末状物体,问道,“这就是提取出来的颗粒性材料?”
“对。”
曹东明点头道,“那边还有很多其他的(材料),但都是大颗粒,而且也不成形状,我们后续做了分离,只得到了这一小堆材料,用显微镜观察确定是半拓扑结构的颗粒形态。”
王浩轻轻点头。
杨云和指着操作台上的搅拌器,迫不及待的介绍道,“王院士,你再看看这个,我们团队设计的搅拌器。”
“在这个研究中,搅拌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连续做了三次改善,做了很多次实验,才确定这个形态能够分离颗粒性材料。”
王浩跟着看了过去。
搅拌器,就是一个金属柱子,周边有复杂的扇叶设计,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破壁机的锯齿,实验过程中,搅拌器通过快速的旋转,把金属液体彻底打碎,使得其成为一个个小颗粒。
曲贵也跟着说道,“我们的几次实验,主要就是针对搅拌器,其他也没什么可调整的。”
“我们都认为搅拌器的形态是突破点。”
“实验证明,确实如此。”
杨云和被肯定也很高兴,因为搅拌器就是他的团队做的研究,能在实验中发挥作用,也就是他的成果、功劳。
王浩走过去仔细的查看,还用手摸了摸几个扇叶,点头评价了一句,“很了不起啊!”
杨云和顿时很激动。
虽然他的年纪比王浩大很多,但双方的学术影响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能得到王浩的肯定也值得高兴。
两人都是院士。
但院士和院士差距很大,甚至大到不可思议。
有些院士能千古留名,所做的研究被认为有重大贡献,有些院士则干脆没有人认识,多数研究也不被认可。
杨云和就属于后者,他的研究领域是金属加工、精密加工,是偏于工程类的方向,大部分成果也都偏小众。
另外,高端制造、精密加工是个大领域。
大领域方向有很多的研究,他的研究也不过是添砖加瓦,一些突破能让技术水平有提升,但有些可替代性强,具体有多大提升也很难说。
杨云和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有更突出的成果。
现在就是了。
微米级颗粒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他带领团队研究出的搅拌器,帮助新型颗粒性材料制造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接下来他们继续给王浩讲着实验过程。
杨云和也不断说着,“现在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慢慢研究、不断的改善。”
“一项全新的制造技术,就是要慢慢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制造出来了,说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其他人也只能跟着点头了。
王浩听的就只是笑笑而已,他并没有在意汤云和说什么,就只是继续了解实验方案、各项参与以及实验结果。
等大部分都了解以后,他沉默了好一阵说道,“这样吧,下午你们就再做一下实验,从材料切割开始,一直到制造。”
“我要看一下整个过程……”
这个要求让人感到很意外。
杨云和就惊讶的说道,“王院士,如果是从材料切割开始,一直到生产出来,最少要花费三天时间。”
“三天就三天。”
王浩不在意道,“我来之前就有准备,这次在首都最少要待半个月,下周一还要去科技部门。”
“好吧。”
杨云和和曹东明对视一眼,马上召集其他人准备进行实验。
这一次就是重复上一次实验。
他们已经连续做过很多次实验,实验准备相对简单,到下午的时候,实验就正式开始了。
最开始的准备就是切割材料。
这一部分是由杨云和团队负责的,材料切割好一些要进行几个制造工序,以便实现高温下让材料能更快的溶解。
与此同时,就是对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能实现制造出对应电压、磁场以及温度的特殊环境。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王浩一直都待在操作间里,仔细查看每一个步骤,碰到不太理解的还会询问一下。
这样就能够详细了解整个制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