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个月了,柳氏一直没给胡家单独准备小院。
杨氏还跟着杨老太太住。
私下无人时杨老太太对杨氏说:“见了那么多小辈,我看你首饰、荷包没少递出去,花了不少银子吧?若手头紧,就从我这里拿。”
“不用了,娘,你女婿还负担得起。”
杨氏大出血,光齐家她就随出去七个荷包加四样首饰。
杨氏的给小辈的见面礼,有统一的标准。
男的无论年纪大小,统一都是一个荷包,每个荷包五十两银票。
女的都是一件首饰,首饰都是杨老太太当初给她的嫁妆。
这个标准是杨家的一般标准。
杨氏不愿意被别人看轻,入乡随俗。
给小辈的见面礼加上日常打赏下人,这一个月以来,杨氏身上剩下的银票已经剩下不多了。
自己过日子的时候,杨氏觉得自己就是个富翁。没有花钱的地方,那些银子一家三口怎么花也花不完。
才回娘家一个月,她的荷包就被掏空了。
小门小户跟不上豪门的消费呀。
排场不一样,注定了穷人去富人家穷得更快些。
老话人穷不走亲,杨氏这才算体会到这话的意思。
不过银子也不是全都打了水漂,都回报在闺女身上了。
胡青黛收了一堆首饰,镯子、项链、耳环、金钗
细算这些首饰的价值,还是她们一家子赚了。
这一日杨氏来外院探望丈夫。
胡景林问:“住在这府里花销实在太大了,我手里只剩一张银票,你那儿还剩多少?”
“五十两!”
胡景林知道妻子一贯不会理财,可是千多两银子,不到一个月就花没了,还是大大超出了他的认知。
“再住下去,过几日咱们可就精穷了,与其那时尴尬,还不如尽早跟岳母商量搬出去住的好。”
杨氏有个优点,就是对相公的话言听计从。
住了这些日子,过来最初的激动。嫂子柳氏不阴不阳的态度,她也慢慢察觉到了。
只是怕老母亲伤心,开不了口提出去住的事。
相公说得对,如今内囊瓤尽,与其到时候处处看人脸色,还不如早作打算。
她打算趁着老太太午睡后的空档,准备私下提一提出去住的事。
回到内院,行至老太太卧房外,听到里面,秦嬷嬷正和老太太在处理俗务。
杨氏站在廊前鹦鹉架前静候。
胡家给老太爷送的寿礼,除了老山参,还在京城里最贵的绸缎庄,选用最好的料子,给两老各定制了一件冬天穿的棉袍。
那两件昂贵的袍子用去了一百两银子。
秦嬷嬷正和老太太正说那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