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

张同敞话糙理不糙。 秦国打安南,起码百万块。 如果照此推算,他二十多个儿子,不得好几千万? 如果照此规矩,后世的君王纷纷效仿,那可对于财政的消耗就难以计量了。 而要知道,明朝的亲王就藩,寻常不过几万两,如瑞王在户部磨了几年,才凑够十万两去汉中。 像福王那样,家底丰厚的,结婚用了三十万,府邸二十八万两,其余的私馕无数,但要知道,这些都是万历皇帝从内帑中赏赐的。 而朝廷呢? 就是与之价值四万两的赋税罢了。 所用的花费寥寥无几。 而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亦或者未来的辽国,花的都是朝廷的钱,皇帝的内帑却一分不出。 好家伙,获利的是皇帝,出钱的是朝廷,完全是赔本的买卖,谁想做? 闻听此言,皇帝倒是沉默半晌,随即抬目望向了窗外。 秋收在即,京城的鸟儿似乎都多了了些,想要沾沾人气,混点吃食。 皇城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树木花草则稀疏了。 “你的意思,我明白!” 朱谊汐声音平淡:“对了,今秋,朝廷能收多少钱粮?” “按照往年的估计,两京二十五省,约莫能收近五千万银圆吧。” 张同敞有些意外,这是财部的事,与他兵部关系并不大。 如今随着北方日渐复苏,赋税也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边疆蒙古地区被纳入后,边贸日渐昌盛。 要知道,在绥远,两只羊价值一块银圆,而在北京一只羊就能值三块钱。 更不要提,随着安西省的纳入,关闭近千年的丝绸之路,虽然完全复苏无望,但陕西、甘肃商业却日渐兴起。 所以北方的农税渐少,商税增多。 就拿陕西来举例子,全省粮税不过一百五十万块,而商税却有一百万之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两税在去年,也就是绍武十六年,正式突破徘徊数年的八千万瓶颈,达到了八千三百万。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去除每年的养军、官,以及日常建设支用,朝廷每年能结余两千至三千万块。 如此庞大的盈余,藩国的建设对其而言,可谓是九牛一毛。 刚回答完,张同敞就反应过来,朝廷如今不缺钱粮。 他却仍不服输,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见其装模作样,皇帝摇摇头。 若仅仅是这一人,他倒不以为意。 但很显然,这位兵部尚,代表着朝廷内部很大一部分的人意。 “这般吧,日后亲王就藩之耗费,就由内帑来出吧!” “陛下圣明——” 张同敞忙拱手,迫不及待道:“内外分明,这是明君之为也。” 皇帝懒得理他,摆摆手,径直离去。 显然,这些官,还是秉持着吝啬贪婪的毛病。 罢了,回到房,捡起了密匣来看。 只见,山东巡抚明言,要求在登州府,亦或者莱州府,开设海关,以促进商税的发展。 虽然海关的收入是由皇帝直辖,但它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一地,甚至一省的经济发展。 间接的赋税,也不可小觑。 按照道理来说,看到地方热衷与发展经济,他这个皇帝应该欣喜才是,但朱谊汐却从中看出了门道。 显然,民间已经意识到海关的重要性,同时,官场上也能猜到海关税收盈余的恐怖。 朱谊汐感觉有些头疼了。 瞒了那么久,终于显露出来了。 海关税年年增长。 在去年,其关税就增长至了三千万块,内帑为之震动。 也因此,海关总署衙门的雇员,也超过了千人,在整个大明,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甚至,为了更好的收税,八大海关几乎都会配一队人马驻守,预防有人抢劫。 这时候,山东提出来新设海关,对于朱谊汐来说,直接是挠到了痒痒处。 虽然山东物产丰富,出口不多,但蚊子腿也是肉啊,临近朝鲜、日本,光是凭借着天津港犹嫌不足,山东登州正合适。 这般想着,皇帝的手指不由得划过了山东地区,随即又指向了辽东。 某种意义来说,辽东开港的好处,也是挺大的。 辽东地广人稀,盛产粮食和物产,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对粮食的需求倒是挺大的。 尤其是朝廷粮食富裕的情况下,尽量出口有益于农业发展。 毕竟,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无法种植像棉花一类的经济作物,水稻、玉米只能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适量的出口会刺激辽东的农业开发,利大于弊。 同时,利用粮食出口,也能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经济,达成一些目的。 “金州府(大连)倒是可以为海关。” 心中定下来主意。 皇帝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的要求也不多,这两处海关,一年能给他带来两百万块就够了。 十大海关,广州、福州、宁波、杭州、松江、天津,南京,漳州,以及登州、金州。 大明的万里海疆,几乎都纳入其中。 当然,如果把台湾府、吕宋府也算进去的话,那就是十二处了。 此时,江苏,扬州府,邵伯湖口。 数以千计的民夫,在秋风渐起的时候,挥汗如雨地挖掘着土地。 大量的沙土石块,堆积如山。 一条运河,连接了高邮湖,自北向南流向的长江,长达三百余里。 用到了人工,累计百万。 原本一年的时间,结果因为天气、民夫不足等因素,足足耗费了两年多,可谓是劳心劳力。 至于耗费钱粮,则达到了一百万之巨。 当然,最主要的则是因为于成龙心疼淮海地区的百姓贫穷,不敢大规模地征召徭役。 同时,他又怕破坏地方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借助金钱之遍,大规模地孤勇百姓挖河。 所在,在这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运河即将竣工时,整个苏北地区百姓,竟然丝毫没有被打乱生活。 反而因为朝廷有限度的雇佣下,许多家庭宽松了许多,改善了生活。 来自于江苏、安徽两省的巡抚,布政使等高官,在工部侍郎的带领下,见证这个运河成功之日。 这日,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数以千计的百姓,围绕着入江口,开始议论纷纷。 人人都在夸赞这条泄洪河的作用,同时也对主持这件事的于成龙大肆赞扬。 这条泄洪河,其长度,约三百二十里,宽十丈有余,横跨数府,会将高家堰的洪水,一路直接带到了长江。 换句话来说,就是让淮河与长江再共用一条入海口,让两个独立的水系进行交流。 某种意义上来说,淮河成了长江的支流。 黄河占据了淮河水道,淮河与长江共用水道。 淮河的这点水量对长江来说,不值一提,下游影响微乎其微。 如此一来,江淮地区倒是省却了气力,不再担忧积水泛滥,冲毁田地,亦或者将淮安、扬州淹没。 大修堤坝,日夜巡逻的差事,也将免了。 其节省的花费,难以计量。 “于河督,我代表周家桥父老三千户,在此叩谢你的大恩大德——” 待于成龙的马车抵达泄洪口时,也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的消息,立马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将其马车维修,一个个神情激动。 甚至,有个六七十岁的老头,直接堵着马车跪下,泪湿衣襟。 “我本有五个儿子,大水冲走了一个,两个累死于修河堤,一个去从军不见了踪影,最后一个若不是于河督,恐怕早已经命丧洪水了。” 此番话,感染力极强,不少人感同身受,泪眼朦胧。 花白的头发颤颤巍巍。脸上的褶皱足以压死蚊子,浑浊的眼眸中转着泪水。 在他身边,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同样跪着,只不过他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而跪。 这时候,马车停下,于成龙匆忙而出,不顾老人脏了其衣裳,亲自将其扶起:“老人家,这岂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上有圣君,中有内阁宰辅,同僚,下有数不清的河工、属吏,而且,江苏数府百姓辛劳而作,这条泄洪河,乃是大家共同所为,于某愧不敢当。” 这番话说的漂亮,赢得了满堂彩。 老人则颤颤而起,他也不糊涂,继续道:“我这个老头子,活了几十年,打万历年起,就没听说过像您这样的好官。” “能够比的,也只有当年的海青天了,我爹常念叨,我今日能够再见,这辈子也没白活。” 于成龙摇了摇头,没有再言语。 见到老人衣衫不整,破旧居多,他心怀不忍,从怀中掏出了两块银圆,塞在他的手中:“您去买几件衣裳给孙辈们穿吧!” 言罢,他才上马车。 衙役们这才开始驱赶拦路的百姓,保持了官道的畅通。 坐在马车上,于成龙有些失神。 掀起车帘一角,这些外面人群乌泱泱,几乎看不到边,人们神情激动,都在畅想着日后没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www.10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