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富余

“斜风,细雨,今个这县试,倒是有滋味了。” 漳州府城,在县衙外,郑森饶有兴致地坐在酒楼中,端着酒杯,满脸的开心。 雨水湿润了窗台,溅起了点点水珠,额头处感到一丝冰凉,但他却丝毫不以为意,兴致不减。 一旁陪坐的,则是漳州同知,名唤作南子皓,山西人。 虽然两人的官位一上一下,但南子皓却年近五十,两鬓斑白,脸上的褶皱堆起,显然是这个同知不好干。 他望着郑森,微微叹了口气,将手边的醋壶拎起,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一饮而尽。 人跟人真的不能比。 自己是同进士,人家是二榜进士,同年,自己的前途一眼望得到边,人家却即将跃迁到京城,担任高官了。 “府台,这漳州,人烟稠密,两榜进士虽然不多,争不过江南四省,但仅仅是童生,却是千军万马。” 南子皓叹道:“仅仅是附郭的龙溪县,就有近八百人参考,而我山西一县,却不过其一半。” “北不如南,久矣。” 说到这里,他心里甚至有些哀嚎。 八大海关,只有天津府在北方,而且人家还是京畿地区,海关带来了繁荣,同样带来了钱财。 虽然每一届都有寒门子弟,但实事求是的说,钱财才是支撑读的关键。 “北不如南?”郑森扭过头,轻笑道:“南兄,若是说河南,陕西等地,那确实是不如南方。” “但你们山西人可不一样,晋商之名如雷贯耳,如今绥远新立,蒙古诸部降服,你们晋商又活泼起来了,发了大财。” “我有同僚言语,陕商们甚至发动一切关系,想要抹黑你们,甚至还有人传话,说是要去告一状,重新算一算你们的旧账。” 对此,南子皓急了,忙道:“陕晋一体,实在是太过分了。” 随后,他又失笑道:“皇上没那么糊涂,商人之间的事没人会理会。” 郑森嘴角带着笑。 晋商岂止是活跃,除了徽商能够与之抗衡,闽商都只能吃残羹剩饭。 随着台湾府的西夷渐多,像银行那样的东西也传了进来,渐渐被大明学去。 晋商,徽商,陕商,浙商,赣商,楚商等,纷纷成立类似的钱庄,但真正能够传遍天下的不过是徽商、晋商,陕商罢了。 他们在大明两京二十五省,几乎每一个府城都设了分号,通兑天下。郑家其实早就建了钱庄,但也仅仅是在浙江,福建二省罢了,其余的地界都没了位置,竞争不过。 他双目瞥向了紧闭大门的县衙,随后又抬头看了下天空,此时已经过了午时,太阳快要西斜。 “小二,如今什么时辰?” 南子皓一见其模样,立马福至心灵,招手问道。 “客官,快未时末刻了。” 小二一愣,随即三步并两步,快跑快来,清脆得答道。 “哦?你们竟然还有鸣钟?” 这时,郑森注意到小二的行径,不由得奇道。 “瞧你说的,这自鸣钟如今也不算什么稀罕物,但就是老贵,得要一百块呢!” 小二苦笑道:“但如今这做生意,最怕的就是人有我无,别的酒楼都有了,我家也得备着。” “您瞧,台上说讲报,旁边挂自鸣钟,在整个福建,怕是都成了风气。” “而且我与您说,咱们不是没有机巧的人,做的也便宜,但咱们掌柜的就喜欢这西夷式,汉人做的就没这个味……” 郑、南二人相视一笑。 探目望去,在整个街道上,若是仔细的寻觅,也能见到一个黄发的西夷。 无它,八大海关,整个福建就有两个,月港、福州,而且还临近台湾府,可谓是近水楼台。 这样一来,南来北往的商人,西方的稀罕物,对于福建人来说,真可谓是习以为常了。 “月港狭隘,乃是隆庆朝不得已而为之,如今不及福州宁波多矣。”南子皓忽然说道: “以在下之见,朝廷必然会迁徙海关,也不知能到我漳州不?” 月港本就在漳州府,但相较于其他海关,它却在海中,远离大陆。 这样一来,整个漳州府就很难沾光,毕竟海关的赋税都是由皇帝直拿,而不像其他港口,地方上还能沾点光。 “难——”郑森放下酒杯:“海关不同以往,这是由陛下亲自掌管,内务府管理,如果要迁徙,就连阁老们说情都难。” “不过的话,最有可能的,莫过于泉州了。” 说到这里,郑森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没办法,他老家就在泉州府,虽然整个家族都迁徙到了北京,但根在这。 海关的作用极大,这是官场上的共识。 因为对于地方官开说,考成法悬在头上,赋税、诉讼、丁口等事宜中,其他的还都可以糊弄一下,唯独赋税最难。 因为这是真金白银要给出的,关键收税的部门是在财部掌控。 而海关设立后,仅仅是沾光,就足以让赋税不愁,有钱了之后,风自然就大起,人口滋生,诉讼虽然多了但却只是小事罢了。 两人交谈间,县衙大开,读人如潮水一般涌出。 这时候,只见那原本流畅的大街,忽然就拥堵起来,原来是太多考生家人蜂拥而至,以至牛车堵塞了一条街。 本地百姓倒是有着经验,早已习惯这场面,考生们却神态各异,有的憔悴,有的振奋,有的甚至走路摇摆。摇摇欲坠。 郑森就见着前面几位年轻考生急得脸色煞白,配合着花白的头发,一副寿不久矣的模样,不由无语: “行将就木,何苦来哉?” “世人爱名利,怎能轻易放弃?”南子皓叹道。 虽然在官场上已经有了潜规则,五十岁不入进士,但在秀才、举人的考场,却多有花甲之人。因为这些人明白,虽然当不了官,但凭借着功名,就能在民间享受巨大的威望,成为士绅。 仅仅是童生,却也能觅得教,吃喝不愁了。 两人相顾无言。 这时候他们也想起了自己当年考试的艰难。 科场上,考的不是你的学问,而是你临机表现,多少人满腔才华却提笔忘字? 这时候,酒楼上已有许多读人上楼。 五场考毕,虽然心累体乏,但酒精的麻醉却能使得人振奋。 “今日必须大饮,不,得牛饮,方解多时之苦——” “苦尽甘来,喝——” “五魁首,六呀六啊!来来来,罚酒罚酒!”考生在酒馆中喝酒划拳,不顾斯,化解着压力。 一阵阵的喧嚣,落郑森、南子皓耳中,这时候听来,越发的心有感触。 一切都仿佛就在昨日。 “听说,乡试试行新法?” 忽然,某处的酒桌上,几个读人饮酒事毕后,开始讨论起来科场事。 “没错,我听人说,日后八股考试,只是在县试、府试、院试,说白了,八股只能考秀才。” “要是在乡试,会试,那得考新样了——” “嗐,乡试太远了,还是顾及眼巴前吧!” 郑、南二人神色一禀。 绍武年间经过了不少的改革,但最令民间震动的,莫过于科举革新了。 从殿试,到会试、乡试,可谓是一步步的推进,官场和民间早有耳闻,在今年年初,彻底的形成了规矩。 凡此后,乡试、会试、殿试,将缩短考试时间,只有三天连考。 第一天,将考算术、地理、历史、天等杂学。 第二天,考取章。 第三天,考取国法。 这三门,都将以百分计来算。 简单直接,可谓是颠覆。 在这种情况下,官场上却一直注意,生怕起了乱子。 但事实上,民间的反弹却不大。 因为学习八股最多的,是那些预备役秀才。 他们占据了天下读人的九成五。 而在秀才考试之中,八股依旧保留,这也就让他们安心了,十年寒窗没有白费。 而事实上,满清再怎么折腾,无论是辛丑条约,还是马关条约,地方的士绅大多都是支持它的。 但它废除科举,立马就让士绅阶级跳反,从立宪派转到了革命派。 说白了,废了科举等于抽了满清脊梁,灭亡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秀才们考乡试,之所以意见不大,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半只脚踏入官场,明白了什么叫忌讳。 这种事又是瞎掺和,那就是污点,必然惹得考官不悦。 你连皇帝的新政都有意见,还是不是心向朝廷? “陛下的动静,真是太大了。”郑森感叹道。 “八股三百载,已经亡了大半。”南子皓叹道。 这是为八股叹吗? 不是,这是为青春叹。 忽然,热闹的酒楼,吸引了不少人。 “老爷!行行好,给我们姐妹一口饭吃,行善积德啊……” 一个满面风尘的少女躬着腰,牵着一个小女孩,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黯淡。 在这繁忙的县城中,显得极为的突兀。 “去去去,这不是你应该来的地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www.10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