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看似不是很长,但却可以改变很多。就拿苏联的状况来说吧,历史上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围困、乌克兰、白俄罗斯乃至高加索一线都丢得差不多了,真心是只剩一只手还抓着悬崖壁。所以那时候,除了玩人海流,除了跪舔美帝请求援助之外,实在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否则以斯 大林的那个尿性,能主动的解散共 产国际?能一而再的请求英美赶紧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不可否认大半个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丢掉了,但是这并没有伤筋动骨。这么说吧,按照苏联的工业布局来看,白俄罗斯明斯克以东和乌克兰基辅以东才是重点。而现在这一块还在苏联手里。
明斯克还能源源不断的生产汽车,第聂伯河水电站依然为冶金工业提供电力,哈尔科夫的坦克厂也不需要东迁下塔吉克。至于列宁格勒,这里风平浪静,连德军的毛都看不到。
可以说苏联工业能力的90%都是完好无损的,不光是工业能力无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产地也保存的很好。高加索的石油依然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往俄罗斯腹地。斯 大林格勒或者说伏尔加格勒这里还是大后方。
这么说吧,德军现在占领的这一大片在苏联的工业布局中毫无重要性可言,那一片从来都是主要的农业区域,对苏联的吃饭问题可能影响更大。
但是,和一战末期窘迫的粮食问题相比,现在这点儿问题能算啥。苏联还能从美国和南美进口粮食,而且随着集体农庄的推广,苏联的农业生产效率是提高了的,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共 产党丧心病狂的计划经济配给制度,可能苏联人吃得不太好,但是饱肚子问题不大。
所以说,德军现在给苏联的杀伤其实很小。除开在战争初期利用图哈切夫斯基的失误歼灭了部分苏联宝贵的有生力量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但随着布良斯克战役的胜利,这个坑苏联已经填上了。
请注意,从191年11月开始,苏联就开始大规模的征召预备役和动员民众。截止到192年5月,红军陆军的规模已经从战前的三百多万变成了七百多万!可以说翻了一番。
而现在之所以红军在战场上还显得兵力紧张,主要的问题不是缺少兵源,而是武器生产有些跟不上。加上战斗中损失的那七八十万陆军,红军一共要生产五百万人的装备才够用。哪怕是将战前的存(请注意。这里面只有部分火炮和轻武器能用,战机、坦克是肯定不能用的)掏空,红军的装备缺口也在三百万左右。
而且这些新兵需要训练还要等军官吧?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么说吧,仅仅从规模上说,红军已经超过了德军一大截,但是因为前期的损失以及应用了大量的新武器,这才造成红军兵力吃紧的假象。
可是,这些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对红军来说,只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随着新装备大量的生产和装备,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就跟玩儿一样。
哪怕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在192年下半年,红军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要超越德军,而这也是李晓峰为什么一直坚持在192年下半年进行反击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德国人那边,从一开始德国人对这场世界大战的准备工作就是不充分的。按照战前德军总参谋部和元首本人的估计,到192年德军其实才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
问题是,众所周知,德国人在1939年就豁出去了,然后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让德国人产生了极大的错觉。以为闪电战是无敌的,以为自己的对手不过如此。这也就造成另一个极大的恶果,那就是德国很晚才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
这么说吧,德国人在193年才意识到这场世界大战不简单。这才开始全面动员,而在此之前德国的物资和工业能力相当大的一部分都被民用需求消耗掉了。
如果元首能早点醒悟,能早点进行全面的动员,不说可以力挽狂澜打赢这场战争,至少能给苏联造成更大的损失,说不定还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当然。这里不是给元首出谋划策,而是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和历史上相比,敌我力量对比完全不同了,历史上苏联做不到的,不代表现在也做不到。
比如说,历史上苏联豁出去了才推进到柏林一线,但是现在,恐怕就不一样了,现在德军的兵锋才推进到尔斯克一线,离莫斯科还有上千公里,而且这还是德军攻击的矛头。这么说吧,从整条战线看,德军比历史上少向前推进了大约两千公里。而这也就意味着红军离柏林近了两千公里。
一旦红军进入战略反攻,打到柏林城下,恐怕比历史上更简单,而柏林离什么荷兰、比利时有多远。这么说吧,只要红军不是太废柴,将整个德国都纳入势力范围完全是有可能的!
拿下了德国,那苏联的战略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这意味着英美两国在欧洲再也没有支点,以红军的机械化能力趟平法国需要多久?
恐怕美国大兵哥还在大西洋上的时候,西欧就已经玩完。而且你还要注意,拿下了德国之后,英吉利海峡已经在红军的火力打击范围之下,说不定以红军的尿性,打法国鸡的同时,连带着英国牛也一并宰了。
这么说吧,拿下了德国,就等于用枪口贴上了英法的太阳穴,一旦三战爆发,根本就不给他们留下多少反应时间。
按照李晓峰的规划,在欧洲是不准备给英美法留下多少地盘的,整个东欧、中欧他都笑纳了,至于南欧,不是还有南斯拉夫么。铁托这个人虽然脾气臭,但李晓峰也不是斯 大林、更不是赫鲁晓夫不是。他没打算跟对方翻脸,就让铁托在巴尔干随便折腾去吧。
中欧和东欧完全吃掉,北欧又拉拢和扶植挪威,海军势力能抵达冰岛。这等于是打破了地缘的封锁。李晓峰还就不信了,剩下的区区瑞典、荷兰、比利时之流能给英法美多少帮助。
只要苏联在欧洲将英法美三国牢牢拖住,在亚洲、在非洲,那三国能有多少精力去折腾?相反。苏联在亚洲还有土共帮忙,闹他个天翻地覆简直就跟玩儿一样。如果美帝再不知死活的跑到越南凑热闹,恐怕就不止脱一层皮了。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某仙人未来的设想,要想实现这些。除了红军要足够给力之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不能跟历史上一样,和小伙伴们闹别扭了。如何处理不同国家共 产党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政治的艺术。连李晓峰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具有这种政治艺术,但是他想试试。
暂时说这些还太远,因为现在还轮不到红军全面反击,实际上在尔斯克依然是德军主攻红军防守。
保卢斯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可能比古德里安之类的创造性差点,但是有板有眼的打仗还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他和其他德军军官一样,细致而严谨。这在复杂的作战中尤其重要。
德军以第6和第装甲军为矛头,从左右两个方向插入了尔斯克,截止到五月底,他的部队已经攻入了尔斯克,德军掷弹兵在尔斯克的街道上同红军展开了短兵相接。
战斗很激烈也很残酷,不过保卢斯的自我感觉还不错,在五月三十一日,他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报告中称:“我的部队正在一步步的碾碎俄国人的抵抗,在六月上旬,可以突破尔斯克!”
这一保证无法让博克高兴。作为一员老将,尔斯克战役进行得越久,他就越感到不妥。当保卢斯的重兵集群陷入尔斯克这个泥潭的时候,为了保证其安全。他和龙德施泰德的相当一部分兵力都被迫继续对基辅以东的红军施加压力。那边的战斗比尔斯克还要残酷和激烈!
比如说科诺托普,这座小城意义重大,对德军来说,必须将朱可夫的第五集团军赶走,否则保卢斯那边的物资供应就没办法保证,而且一旦有个闪失。保卢斯连逃跑的路子都没有。所以科诺托普对德军来说是志在必得。
问题是,朱可夫也不能放弃这座城市不是,乌博列维奇可是给他下了死命令,坚决切断保卢斯集团的退路和补给通道,配合第3、38集团军将其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