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说看,应该从谁入手”,崔导问道。
周遭的宾客们都是崔氏养在族中之人,自然对崔氏忠心耿耿。
更何况,这些宾客若是想要出仕,还要崔氏的推荐。
于是一名宾客率先站出来说道:“主公,如今孟怀安高调入京乃全城的焦点,若是要从其身边之人下手,一定要周密,最好是能让旁人说不出话来。”
另外一名宾客也附和道:“如今孟怀安身边真正能够对他造成伤害的无非就是其父母和亲信,据某打探,孟怀安的亲信之中有一位少年郎,颇受孟怀安信任,不如从他下手?”
崔导闻言,眼睛一亮,于是说道:“哦,这少年如何?”
“这少年名为年羹尧,是孟怀安从在建康院求学之时就带在身边之人,如今是孟怀安亲卫营的统帅。”
闻言,崔导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
在崔导看来,这就是这种非世家大族子弟赶不上世家大族子弟的原因。
没有自己的班底。
即使位居高位也无人可用。
就像孟怀安,自己的亲卫营居然只能任用这种毛头小子当统领。
崔导几乎不用去调查也能猜到,这年羹尧一定不会受麾下的将士尊重。
“不过这年羹尧的名字起的倒是挺好”,崔导在心里想道。
于是崔导对周遭的宾客说道:“即使如此你们便派人去打探他的行程,争取早日找到机会。”
崔氏府内的密谋结束以后,宾客们便去找陌生之人去办这件事。
毕竟崔氏还要等着赎罪,自然不能用崔府的人。
而且崔府之人在外刁蛮惯了,恐怕办不好这件事。
在孟怀安返回建康城的几天后,前往碎城核查功绩的桓豁一行也返回了建康城。
为此,上官虹特意召开大朝会来议定此事。
作为这次领队人物,桓豁将碎城一行的内容详细的禀报。
不得不说,桓豁气势极足,即使在大朝会之上也没有任何怯场。
桓豁禀报的内容是温式整理的,桓豁在其中加了一些自己已经拉拢将领的名字以后,便一五一十的禀报。
听完禀报以后,大朝会上的大臣们心里默默的回忆起当初孟怀安的奏疏。
这才发现,似乎孟怀安的奏疏没有夸张。
“难不成这孟怀安真是如实禀告?”,这是大多数大臣的想法。
特别是得知碎城守军居然都建立了账册,大臣们更是惊奇。
特别是兵部的大臣们,更知道此事的不易。
兵部大臣站出来说道:“圣上,军牌之法设置的极为巧妙,而且耗费不多,微臣建议在全军推广。”
上官虹坐在龙椅之上,见没有大臣站出来反对,于是说道:“准奏。”
达到目的以后,兵部大臣退下。
随即是兵部对照碎城守军功绩的奖赏,主要是要在大朝会之上议定主要几人的功绩。
剩余普通的士卒兵部自然会根据功绩,依律进行封赏。
接下来便到了桓氏,谢氏,张氏等世家大族的角逐时间。
根据孟怀安奏疏上的功绩,代表几家利益的大臣拼命的为“自己人”争夺更好的位置。
坐在龙椅之上的上官虹透过屏风看着底下朝臣的这一幕,不由地想起了在菜市口小贩们吆喝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