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令,明日午时,全体军士在城门前列队,整装待发,带足七日粮草,出征邓县。”叶世楷拿出一把匕首,直插在地图上的邓县,大喊一声,在场所有的将军无不振奋,大战在即,必须要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一个时辰后,众将纷纷散去,回营准备明日启程。
“老叶,这条进军路线,正是当日我们南下的路线啊。”上官健指着地图上绘制出的线路,喃喃说道。
“说的没错,当初咱们这些弟兄,被秦军追杀得狼狈不堪,一路上减员不断,好不容易摆脱之后,就是从这条路线南下,进入了南郡,这才算是捡了条命。”叶世楷点了点头,说起来,不知算不算天意,这次大军的进攻路线,和当初他的逃亡之路何其相似,希望结局不会一样……
“之前你曾经分析过,若是一个月之内能结束战斗,我军的胜算有七成,现在主公欲要速战速决,这不是最好的安排吗。”
“是啊,说得没错,薛三兄弟也送来了情报,中原各郡目前还没有调兵遣将的迹象,我想是因为战事尚未爆发,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好这段时间。”
“怪不得,不赞成围城打援的策略,刚才我还好奇,为什么你这次变得如此急躁,非要速攻下邓县。”
“说穿了,都是情势所迫,倘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我怎么可能傻到速攻,那样虽然也可以攻克城池,但损失不小,而若是先围城三个月,即便我们不打,他们断水断粮,也该出来投降了。”叶世楷话锋一转,长叹一声“可惜啊,时间对我们不利。”
“老叶,你也无需这么忧虑,我看主公似乎对你的话很在意呢,你若是去劝谏指点,她一定会听的。”
“希望如此吧。”叶世楷突然转过身,看向上官健,好奇问道“上官,你对主公这个人是什么评价。”
“这……主公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出身楚国王族,既是琴棋画样样精通,又懂得男人们的政治手段,心中也是颇有谋略,身边更有一批优秀的武大臣辅佐,用英雄来形容也不为过。”上官健淡淡说道,他不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这些是他的心里话,看来他对芈的评价很高,甚至用“英雄”二字来形容。
“你说的没错,主公能够将势力发展成这样,可谓是天下的一大英雄,要说谋略,她也不缺乏,只不过……”
“老叶,你是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算了,没什么。”叶世楷摆了摆手“上官,明日我们就要出发了,到时候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处理,夜色已深,你先回去休息吧。”
“那好,我就告退了。”
……………………………………………………
翌日。
“老叶,虽然邓县城小城矮,但想要攻下来,光凭战马和甲士可不行,我们需要等到攻城器械运抵城下,可是我们现在率领大部队这么快速行军,后方的队伍已经落在后面了。”上官健劝说道,大军刚一出发,叶世楷便命令大军全速前进,上官健认为这有些冒险了。
“上官,你知道打仗的上策是什么。”叶世楷反问道。
“是什么。”軒軒書吧
“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大军眨眼间便抵达邓县,其守将又怎么可能知道我们没带攻城器械,那些人都是酒囊饭袋,我们这么快到达,他们一定会认为我们是势在必得,就那么点人马,他们未必敢和我们一战,若是他们能够主动投降,我们则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夺下城池,这样一来,对我们,对他们,对城中的百姓都是一件好事。”叶世楷解释道。
“老叶,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邓县距离巫县足有一百二十里,本来需要一天多的路程,仅仅半天时间,两万大军就抵达了邓县城下,气势汹汹,毫无倦意。
“大军在城外扎营,将四门全部围住,战鼓要一刻不停地擂动,不能让鼓声停下来,军士们也要大造声势,营造出一种即将攻城的架势。”叶世楷命令道。
“喏,属下明白。”
叶世楷坐在营帐之中,向各级部下发出命令,大军虽然是“仓促”抵达,但一切都井然有序。
“满仓,你去城下叫阵,记住,不能用激将法,而是要威胁他们,这些武将都是胆小如鼠,你用激将法毫无作用,相反,若是软硬兼施,他们反倒是会开城投降。”叶世楷嘱咐道。
“原来如此,属下明白了。”
一个时辰后。
“上官,他们有什么反应。”叶世楷询问道。
“还有什么反应,紧闭大门,城墙上架好了强弓硬弩,至今都没有见到他们的守将,混蛋,就是一群缩头乌龟。”上官健摇了摇头说道。
“不用着急,如果我是他们,也会紧闭城门的,他们目的就是拖延时间,但我绝不会让他们得逞。”叶世楷冷声说道。
“满仓怎么样了。”
“别提了,嗓子都快喊哑了,我让一个千夫长去替他继续叫阵。”上官健急得来回走动“老叶,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啊。”
“看来,光靠嘴上几句狠话是吓不到他们了,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就等将军这句话了。”这个时候,薛三突然走进了营寨,风尘仆仆的,他奉了叶世楷的命令,到宛城打探秦军的情报,听闻叶世楷到达邓县,便立刻回来了。
“薛三,你怎么知道我要用得上你。”叶世楷嘴角微微上扬,拍着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我提前一天收到将军派人送来的军令,所以将军一定是要我回来帮助攻克邓县。”薛三作揖说道。
“你说得不错,我本来是希望邓县守将识些时务的,但他闭门不战也在我的预料之中,所以我提前一天发出了信,让薛三兄弟来到邓县,现在看来,时间刚刚好。”叶世楷淡淡说道。
“将军,有什么任务就明示吧,我薛三还是那句话,赴汤蹈火,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