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刘备宣布赏赐百官缎匹、休沐假期,长安城很快进入了普天同庆的热烈氛围之中,复燕破曹的捷报也传遍了关中大地。
“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不但攻下了蓟县、光复了幽州,还在易水之战大破了曹操!”
“曹军折损兵马足有五万以上!真是大胜啊!平袁熙算是意料之中,袁熙孤立无援就那么几万人,迟早是围得下来的。
曹操可是如今关东诸侯中最擅用兵的了,能正面击败曹操的援军,大汉重归一统指日可期啊!”
百官纷纷如是议论,果然大家的眼光也都还不错,知道破曹这个意外之喜,比拿下蓟城更重要也更难得,毕竟后者本就是板上钉钉的。
随之而来,想在天下统一进程末期多捞点谋划之功的朝臣,也纷纷绞尽脑汁、给刘备上表劝战。
连一些平时不懂军务不言兵事的纯官,都开始凑热闹了,几乎如北宋士大夫一般。
当然了,凑热闹的有,真心知兵的也有。比如刑部尚法正,就心心念念很想重操旧业,过问几句当年他自觉颇为擅长的军事。
法正连续给刘备上了两三道表章,详细论述,劝刘备趁着幽州已平、曹操新败、而邺城还未破的时间差,当机立断,在今年进入寒冬之前的最后阶段,扩大战争,在冀州也多割几块地。
以法正的智谋,这些话当然不是乱说的,军事账算得很明白。
刘备也仔细看了法正的账目:袁曹合流之前,关东两大诸侯的老兵、生力军,总兵力不过50万。如果没有易水之败,那么曹军在整合关东后,大约还能有35万生力军。
但现在易水之败额外导致曹军硬生生又折损超过5万人,还丢掉了在渤海新拉的壮丁、损失渤海清河两地不少人口潜力。
关东伪朝的老兵总规模跌到30万,而刘备方面却临时增长到了63万左右(因为额外多抓了俘虏,但这些部队有些是新拉的壮丁,天下统一后会遣散归农,不会保留那么多常备军)
这个兵力比已经超过两倍了,现在才九月份,紧急动员的话,十月初可以展开新的攻势,法正觉得今年还是可能稍微多捞一点的。
当然,入冬了再打仗,天寒地冻导致士卒苦不堪言那是肯定避免不了的。而且被攻打地区的百姓,也会陷入愈发深重的苦难。
尤其是饥荒和瘟疫导致的人口锐减,会呈现百分比叠乘的恶化。
道理也很简单:现在开始打,百姓冬天就不得休息,河北地区的人民,明年春耕时肯定还要继续连着打,冬小麦的播种和春耕都没了。
连续耽误两年农时,造成的大面积饥荒饿死的人数量,肯定比“三年里有两年发生大面积误农、歉收,但这两年是间隔的”,要多得多。
毕竟中间有个正常年份间隔的话,很多死亡线上的百姓可以缓过一口气,有点积蓄余粮的可以靠积蓄余粮撑一下。
但两个大荒年连在一起,余粮积蓄全部吃光,就只能人吃人了。
瘟疫也是同样的道理,越叠加越容易传染。
两场10%人口感染的瘟疫,说不定就渐渐平息群体免疫了。一场20%人口感染的瘟疫,说不定就到了总爆发的临界点,后续会恶化到30%、0%感染率。
但法正坚持扩大战争的理由也有点说服力,他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如果灭曹能提前一年甚至两年,早点儿刀枪入马放南山,百姓痛苦也会小一点。
刘备说实话有些心动,拿法正的意见跟荀攸商量了一下,又跟刘巴、诸葛瑾商量了一下。
荀攸没有明显倾向,只是劝刘备决策前要慎重。
而诸葛瑾和刘巴则是明确劝刘备别这么干,这么大事儿应该先跟丞相商量商量。
颇懂经济规律的刘巴还私下跟刘备表达了一种观点:
桓灵时天下大乱,汉统衰微,当时可不是仅仅因为“战乱不断,百姓困苦”,而是天下的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等种种社会弊端,已经积累到了非常深重的程度了。
所以,早点结束战争状态,却不解决社会问题、不对社会经济运作做好改造的话,就算重归和平,说不定反而掩盖了更多问题,那也就是回到冲质桓灵之前的汉安帝、汉顺帝时期。
换句话说,形势会比桓灵好不少,但程度也有限。如果说桓灵状态属于“三十年后就要亡天下”,安帝顺帝时期也不过是“六十年后要亡天下”。
刘备总不会希望他将来传位给后人,天下也只有五六十年太平吧,那可是比刘秀中兴的效果还差得远了——当然这话刘巴不敢直接说,只是潜台词里隐藏了这个道理。
最后,刘巴敏锐地指出,说他这些年来搞经济工作、得丞相耳提面命教诲、学习进步,揣摩出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