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税收

小说:大明诸王世系 作者:飞天缆车

安民仓的设立,在皇帝心中呈现,自然而然就顺利的在御前会议中讨论。 微缩版御前会议只有五人。 皇帝居中,每个四人分列两旁。 此时的内阁,在绍武朝经过多年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决策部门。 八部九卿,成其下属,只有执行权。 以往那种六部都能参加会议的大御前会议,自然就削减了许多。 毕竟中国的规矩,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如此这般,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大明特色的内阁集权制。 当然了,由于内阁之中人数不定,权力的划分也就没那么的死板。 换句话来说,除了内阁首辅惯例掌控财部外,其他各部则靠博弈和威望,自己争取。 当然啦,如果有皇帝的助益,自然就非常一般了。 如,本来吏部由冯显宗主持,但凡涉及到刑部的内容,都是由其票拟,在内阁会议中确定,再让奏皇帝批红。 但如果皇帝却对他的票拟三番五次的留中,甚至是驳回,自然就影响他对刑部的掌控。 威望,能力,皇恩,缺一不可,三者又同样重要。 如今,内阁首辅阎崇信负责财部、民部,礼部;次辅朱谋则是户部和工部。 冯显宗掌管吏部。 堵胤锡则掌管刑部和兵部。 在各自的部门,他们自然拥有着绝对的发言权,而一旦涉及到人事,尤其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自然要互相妥协才能办下。 内阁举荐名单,至少要三个人。 若是没有满意的,皇帝也可以自行添加人选,这是他的特权。 而对于军权,京营、边军、巡防营,则是皇帝的一言堂,内阁的建议权,都要看皇帝的眼色。 除此以外,作为监察部门,朱谊汐深刻吸取了前明监察失控,御史们排着队脱裤子打廷杖的事。 宋朝的御史制度不错。 所以,都察院的一应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内阁不得插手。 同时,对于皇帝的谏言权,全部聚拢到了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的手中。 他们六人,可以对内阁八部直接弹劾,同时负责对皇帝谏言。 剩余的监察御史等,只能对二品以下的官吏弹劾。 如此一来,就再也不会出现以往那样小杂鱼都敢死谏,给皇帝鸡蛋里挑骨头的烦心事了。 督察院监察百官,可以很好的监控内阁。 所以像朱元章那样疑心太重,什么都一把掐,亦或者对什么都有自己意见的事,朱谊汐是做不出来的。 适当的放权,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 如今,随着八月秋收结束,大明的掌权者们聚拢一堂,讨论起了秋税。 虽然秋收要到来年三月前才能归拢国,但各地秋税,却早已经记录在桉,千里迢迢送到北京。 阎崇信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陛下,托祖宗鸿福,今秋之税,再创新高,换算成银圆,达到了四千万之巨,若是再加上秋、冬商税,突破九千万不是难事。” 农业税分成夏、秋两季征收,而商税考虑到如今的难度,则自然的分成了四季,三月一缴。 包括盐、铁、酒、茶,四大重税群体,也是如此,省却人力。 “九千万——” 朱谊汐感慨万分。 这已经超过了清朝鼎盛时期的赋税,当然了这不包括清末。 像满清这样越到亡国,国里越有钱的王朝,甚是少见。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英国人赫德,辛苦的为清朝建立起了近代关税体制,任劳任怨干了四十年,清廉而不贪,满清续命多靠他。 “其中商税几何?农税几何?” 皇帝发问,阎崇信自然迅速回答,这一切已经在他牢记闹脑中: “禀陛下,由于天下农税三等,最高不过三分(三十),可谓是轻徭薄赋,百姓爱戴,人人称颂圣君降世呢……” 所谓的三等农税,实际上就是绍武初年的事了。 不像以前的那些封建王朝,将所有的土地定格为上,中、下三等田,不同的等级收不同的税。 这对于官少民多的封建王朝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人能干成的活。 所以许多士绅就会贿赂衙役,把自家的上田变为下田,少缴赋税。 但在绍武朝,则根据省份划分,每省的土地全部归为同一等。 如,江苏、安徽、江西等富庶的南方,就是一等地,每亩纳钱三十。 顺天府、河北省,则是二等,每亩纳钱二十。 像是甘肃,陕西,云南这种贫瘠省份,一律算三等,每亩纳税十。 看上去这样的赋税很低,但实际上来说,却是中等了,至少达不到明初那种三十税一的地步, 许多人言语,十税一合适,但却忽略了实际。 100斤的稻谷,按照如今的脱壳率,最好的不过是七层,也就是说能拿到0斤的大米。 而最差的,只能有五成。 还要算上石磨的费用。 故而,普通百姓来说,亩产300斤的粮食,真正能到手的,最多一百五十来斤。 三十,市价能买三斗,也就是三十斤。 而粮商们的收购价,却跌了不止一筹,卖四十斤才能得到三十。 四十比一百五。 换算过来,就是三税一到四税一之间。 已经算是重税了。 对于甘肃、陕西这种,一亩地一两百斤,十钱虽然不多,但也要他们卖出至少二三十来斤粮食换取,其甚至达到脱壳后的一半净重。 交完赋税之后,剩余的粮食虽然不够吃,所以许多人会用精粮来换粗粮。 许多农民忙活了一整年,到过年都吃不到一回大米饭。 也考虑到如此重税,皇帝免去了丁税,也就是人口税,从而促进了人口大爆发。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摊入土地中,换句话说,有田的多缴税,没田的不缴丁税。 如今朱谊汐一步就位,直接免除丁税。 而这所谓的丁税,其实早就不应该征收了。 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是将所有的正税杂税,归为田税,其中就包括丁税。 后来丁税自然就又征了,被提高的田税也不降低分毫。 “好了,别拍马屁了,说正事。” 阎崇信这才意犹未尽地止住,开口道:“秋税多在南方,故而能征收的只有十五省,有近两千万块。” “而商税则益高,达八百万,杂税四百万(酒、盐、茶、铁),关税(运河)三百万……” “余者五百来万,则是黑龙江、吉林、吕宋三总督府上缴,以及其他。” 商税都是三月一缴,今秋一千五百万,但秋季严寒,故而商税一年之前能收五千万。 这部分的其他,主要三大部分: 工部铸银圆、铜圆收入。 藩国朝贡。 开矿征税。 尤其是矿税,随着煤、铁、石灰等大规模应用,开矿业不断发展,征税也自然利索。 作为皇帝,锦衣卫、东厂为耳目,密匣为暗线,朱谊汐对此了然于心胸。 “臣愚见,绍武十八年较之去年,增加近五百万,总计可达九千四百万。 而三总督府贡献在其一,其二就是盐税等杂税。” “商税也在日益增长。” 阎崇信脸上堆满了笑容。 内阁几人同样如此。 因为这样的财政,实在是太宽裕了。 京营、边军、巡防营,合计六七十万军队,一年所耗至多不过三千万块。 养官两千万块。 加上一些杂七八拉的支出,如修河堤,官道撑死一千来万。 每年的盈余可达三千万。 随着人口和商税的增加,赋税也不断的在增长,这样的盈余也在不断增长。 十多年来,即使皇帝年年用兵,但得益于预算制度的存在,让收入一直大于支出。 故而,户部的存银,已经超过两亿块银圆,存粮两千万石。 足以让朝廷支用三年多。 富得流油,莫不是如此。 海关作为皇帝的内帑收入,每年收入超过两千万块。 如果这个世界有财富排名,朱谊汐可以傲然的说,他是世界首富了。 内帑中躺着近亿银圆,还有大量的古董首饰。 “依我看,你们忽略了一个因素,藩国。” 朱谊汐摇摇头,直接了当的断了他们的陶醉。 阁老们不解,但他们并不敢质疑,而是认真地看着皇帝。 “秦国民众超过五百万,其所需甚多,几仰仗于大明,而其国最多的就是粮食,一年三熟。” “秦王上疏,秦国每年至少可输粮五百万石入京。” “到时候,即使天下动乱,一如崇祯年间,朝廷何有粮患?” “陛下英明。”朱谋忙不迭堆起笑容,做出恍然大悟状:“两国往来亲密,两广必受其利,到时候商税必然大增。” “其利可期。” 阎崇信恼怒地看了一眼朱谋,这拍马屁应该是自己来说,次辅怎么敢越位?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www.10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