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官吏合流

小说:大明诸王世系 作者:飞天缆车

从宋朝开始,官吏分野,吏员除了正式的经制外,如仓大使,驿丞等,其余的差役,换句话来说就是临时工。 没有编制,没有俸禄,但却属于贱籍,只能依靠手中的权力来拿钱。 而如今皇帝召开省考,那就等于给胥吏们一个编制,这时候,吏部自然得上场了。 王应熊坦然道:“虽说是卑贱之官,不入品流,但到底是朝廷命官,也是要入吏部之籍,防止假冒。” 人事权方面,吏部自然争取不到,但有了官籍,自然也得入吏籍。 如此一来,日后吏员入流,也好有个凭证。 “官员有敕牒(委任状)、告身(身份证),吏员也自当如此。” 皇帝嘀咕道:“可是巡抚衙门并无常职属吏,交于其人,岂不是私署?总不能让吏部在地方开设分衙吧!” “这……”王应熊一楞,也被皇帝问到了。 虽说巡抚成为常职,位居一省之长,但到底还是京官,其本职是御史,巡抚地方只是差遣。 也就是说,巡抚并没有专属衙门以及属官,只是一些听用的杂役,以及自己雇佣的幕僚。 用一个人的开支来统御全省,这真可谓是高招省钱。 王应熊沉默一会儿,才道:“若是设立巡抚衙门,虽说正印官之任在吏部,但胥吏等却在地方,怕是……” 话语中透露的小心翼翼,又有些畏惧。 说白了,巡抚对于地方官最大的权限,就是考评权,能不能升官,全靠巡抚的点评。 所以,巡抚衙门的设立,怕是会让巡抚权力膨胀,以至于外重内轻。 “无碍。” 皇帝摇头道:“按照我的意思,省考之后,胥吏异地而任,分散开来,其之考评,不在巡抚,而在各地主官,以及按察司。” “而巡抚一职,则渐渐偏离,成为一省主官,那就让他们主政一方,不再作监察事。” “除此外,巡抚之权就交给巡按御史吧!” 巡按御史四个字一出,王应熊为之一怔,双唇微张,欲言又止。 所谓的巡按御史,就是都察院派遣官吏,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 在明前期,巡按御史与地方按察司互相掣肘,同一人考评往往大为不同,朝廷大为恼火。 后来,因为巡按御史位卑而地位低,走马观花,所以就常设巡抚来监察地方。 只是这样一来,巡抚成为主官,官官相护原则下,地方吏治旋即松弛,朱元璋辛苦维持的清廉官场随即消失。所以,在朱谊汐看来,监察系统绝对不能跟地方合流,不然就会丧失斗志,流于表面。 “按察司负责州县之官,而巡按御史,则是府、省二级,如此泾渭分明,岂不是和谐?” “陛下圣明!”王应熊眯着眼睛一想,这对于中央集权来说是有利,作为中枢的一份子,他自然同意。 见其模样,皇帝这才意味深长地说道:“日后关于都察院的任免之权,吏部无须上呈内阁,直接交于我手中。” “若是让内阁自任自免,都察院岂不是沦为党争的工具?” 王应熊闻言,甚至有种窒息的感觉,皇帝这是夺权还是削权? 在万历之后的党争,督察院完全成为了工具人,丧失了中立性,从而被人左右,风闻弹劾。 因为朱元璋的规定,即使是弹劾了,也毫无惩戒,这就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自由,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 精简其人,分割其权,这是皇帝日后将对都察院做的事,如今借着省考之事,只是简单提了一点,关键还在于牵引出来的巡抚衙门。 “各府县有六房,依老臣之意,巡抚衙门也可设立六房。” 聊到编制的事,王应熊瞬间打起了精神,滔滔不绝道:“除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外,应设省堂,掌统筹之事,典史若干。” “再有两司一所,经历司,负责;照磨所,负责勘磨卷宗;司狱司,掌察理狱囚诸事。” “另外,医学、阴阳学、僧纲司、道纪司,也要设之。” 说了一大圈,其实巡按衙门,只是对县、府的照搬罢了,只是对于儒学没了教喻、教授,而是本就有了学政官。 “这样一来,岂不是吏员升迁狭隘?” 皇帝不满意,这依旧是官吏分野,上通道路依旧被堵死,没有前途吏员,那省考還有什麼意义? “县爲六房,为从九品;府谓之为六科,从六品;省则为六处,从四品;中央为六司,从三品。” 朱谊汐一字一句地述说着,一旁的起居郎黄宗羲则一字一句地记录着,日后朝廷改制的凭证,不然谁记得住這些? “知县之升迁,先入府之六科,为期一载,再升才可至知府,知府之后则为六处,然后辗转三司,再后为入京,亦或者转任他省巡抚。” 说到这,皇帝声音响亮:“一步一个脚印,干实事,而不是担任同知等虚无看戏的官职。” 一般出任地方的进士为三甲进士,其典型升迁路线:知县(正七品)→州同知(从六品)→知州(从五品)→府同知(正五品)→知府(正四品)。 到了知府这一级,就是三甲进士的顶部了,很难突破。 而皇帝却大开方便之门,直通省级,这在大明属于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王应熊彻底震惊了,他感觉这一天,怎么那么不对劲,太不可思议呢? 这是官吏合流吗?天下又出大事了。 “陛,陛下,这怕是不合规矩,卑吏之职,绝不能以进士充任啊!” 省一级的官位,都是二甲进士们的专属,怎么可能轻易的让出来。 王应熊迫不及待地拜下,语气中颇有几分软弱。 “规矩?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就应该大改之。” 皇帝朗声道:“你当我不知,为何三甲进士难升?不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其经历都花在堪磨之上,升无可省,不得不停在知府。” “卑吏?只能要升迁,我看多少人不肯干。” 从知县升到知府,虽然只有州同知、知州、府同知三阶,但却竞争力极大。 更坑的是,作为府、县的中间部分的州,全天下只有139个,而县却有一千两百个。 而如今六科、六房一出,充当踏板的坑位多了,自然不必纠结于州,升迁路自然就容易了。 官吏合流初步尝试。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www.10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