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粮食的多少,那纯粹是手下之人把握分寸了。
最后出了问题,也不是崔导的原因,而是手下的人考虑的不周全。
有了崔导的首肯以后,手下之人便开始源源不断地将流民引入孟怀安所在的京口县。
并且,来的流民大多数老弱病残。
一些落单的青壮早就被以各种名头,收到了世家大族的田庄里了。
对于这种现象,吴良气的大喊无耻。
毕竟,作为处置流民的具体经手人,自然能够察觉到不怀好意。
不过,既然京口县打算收拢流民,那便没有挑肥拣瘦的道理。
吴良咬着牙的,将这些老弱妇孺手安置了下来。
只不过,开始的条件也只能给这些人一个简陋的居所。
年纪大的被分配了一些轻巧的活计。
心灵手巧的女人则被带到工坊之中纺纱。
幼童上午被送到启蒙坊之中,下午则要选择一个师傅学习记忆。
可以说,京口县可以养这些老弱妇孺,但是不养闲人。
每个人都要找一些事情干干。
京口县的这般方式,让前来投奔的流民有着极大的安全感。
毕竟,若是真来了光吃不干活,反而会心里犯嘀咕。
但是一旦手上有了事情干,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京口县收拢老弱妇孺也不是没有任何好处。
当京口县的名声传出去以后,一大批拖家带口的宗族,便浩浩荡荡的朝京口县赶来。
这些都是在北方有着一定的田产,最后为了躲避战乱,才不得已南渡的宗族。
而这些人里面,便有孟怀安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孟怀安在前几日还给建康城中的周重盈写了一封信。
希望周重盈能够借一些建康院的学子给自己。
再不济,建康启蒙院培养出来的那些人也可以。
这届的学子可谓是时运不济。
好不容易读熬出了头。
然而居然碰到了战乱。
如今更是江山社稷不全。
那么这些学子的安排便更没有着落了。
只能惨兮兮的留在院之中,等待传召。
然而这些学子总留在建康院内无所事事也不是一个办法。
孟怀安适时的来信,倒是解决了周重盈的一个大难题。
于是,周重盈便以安排院学习政务实习的名头,将学子们安排到了京口县。
至于启蒙院的那些学子,有的还是稚童,去了京口县也派不上用场
周重盈只能从启蒙院一些已经毕业的学子里面找。
七拼八凑,总算将京口县衙各人任职的框架搭建了起来。
县衙内本就有各部,孟怀安在县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己认为京口县城运转需要的一些部门。
吴良看着孟怀安列出的部门名单脸色有些怪异。
“大人,你这是要重新建立一套小朝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