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问题通过国际算是基本解决了,但是这不意味着红色空就可以高枕忧,通过之前的空尤其是轰炸了纳尔维克和克纳本之后,另一个问题摆在了空军的面前。
那就是火力不够!不管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和攻击机,普遍反映装备的shkas航空机枪不够给力,不能有效的摧毁敌人战机。
似乎shkas是个烂货?呃,还真不能这么讲,平心而论shkas不光不烂,在同等级的航空机枪中,算是相当的犀利了!
发射.62x5r的shkas重量在10公斤上下(s型最重11.1千克,k型最轻9.8千克),最大速高达1800发分钟(s型装了限速器也有1600,至于tra-shkas型说出来吓死你,射速高达3000发分钟)。和同时期的同口径航空机枪相比,shkas简直强暴了。
可以说一挺shkas能顶其他国家两挺甚至更多,其火力之强大可以说是惊人的。只能说,俄国人就是俄国人,不管是沙俄还是苏联,国家名称在变,战斗民族的秉性是不会变的。俄国人在武器设计上一贯的喜好是在主要战斗性能上追求绝对的优秀,而在次要一些的性能上就可以做出牺牲。于是经常搞出一些性能看起来强到变态的怪玩意儿。在后面咱们会一而再再而的见到由于这种奇特的“民族魂”而产生的妖孽。
不过shkas这个妖孽也是的,比如德国人缴获了shkas测试之后,对这种武器就显得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其很低劣。不过,德国这回装高冷真心是没搞清楚情况,别看shkas也是使用.62x5r弹药。但是并不是普通的步枪弹就能装在shkas上使用。shkas使用的是专门加强了弹壳的专用弹。汉斯不明所以的拿普通弹测试,得出的结果自然是不好看了。
反正这么说吧,shkas在射速上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可靠性也算过得去,寿命虽然差了一点。但对于打消耗战的毛来说,这完全。唯一成问题的就是shkas的口径小,.62毫米的步枪弹对越来越坚固的全金属战机来说,显得有些威力不足了。
比如之前的空战中就出现过-109被shkas打成筛还安然飞回去的例,前线的飞行员普遍反映,想要用shkas击落敌机需要消耗大量的弹,往往就算击落了对手,自己也得回家补充弹药了。
不光是战斗机和攻击机飞行员对shkas有颇多抱怨。轰炸机尤其是四发轰炸机飞行员对shkas就更没有好感了。比如在之前的轰炸克纳本行动中,低飞的图-3和佩-8用机头的两挺shkas跟地面防空火力对射中,就比较吃亏。.62毫米的步枪弹有效射程有限,在800米左右的距离上才能发挥出有效杀伤力,而地面防空火力的哪怕是20毫米高炮也能在一千米外吊打他们,更别说口径更大的3毫米0毫米和88毫米高炮了。
轰炸机飞行员认为必须马上挺高战机的自卫火力,不光要能泼弹,最好还能尽量的提高杀伤力。
在这种情况下,空军立刻开展了一轮研究和讨论,比较乐观的那一部分官僚认为。既然小伙们觉得火力不足,那就给他们口径更大的家伙就不完了。反正红军又不缺12.毫米的航空机枪,贝雷金12.毫米航空机枪就很不错嘛!
客观上说。机枪确实不错,这种发射12.x108毫米弹药的航空机枪性能可以说让人吃惊,射速高达1050rp,即使因射击协调器而减速的s也能达到800rp,与美国an2机枪相当,而重量还要轻一点。
要知道2可是经典中的经典,还能比经典稍微强一点,将其称之为二战大口径航空机枪里性能最好的也不为过。比如伊尔2的后座就安装了一挺,既然如此还讨论什么。赶紧的换装吧!
不过李晓峰不同意,机枪是很强。但并不是没有问题,1952年解密的一份美国战时情报中对机枪的寿命有着很有趣的描述:“shkas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加工精良的武器。为此增加的成本是为了保证可以通过维修和更换零件而使全枪保持可用状态。相比shkas,贝雷金机枪被故意设计成可消耗的,苏联人的计划是在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的使用后,当零部件出现损坏时就将整支枪报废。”
这么说吧,毛将系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经热处理硬化的较软的钢材制作,使得各活动部件在高速发射的剧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缓慢的变形而不破损,直到变形量超过容许值报废为止。所以,可以说系列好的异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寿命为代价换来的。
当然,仅仅是寿命问题也没啥,反正李晓峰也不是那种死抠寿命的顽固分,机枪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说弹药。为了增强杀伤力,毛在射击12.x108弹药时,搞出了d和dz高爆弹。
大家可以想象,12.毫米也就是一厘米多一点点,在如此小的容积中还要装填炸药和引信搞成高爆弹,可想而知难有多大。反正当年美国人是认为.50级别的弹药就别折腾什么高爆弹了,根本就不适合,省省吧!
不过毛却不信邪,偏偏要搞,而且还搞成了。不过这种d和dz高爆弹性能就不可靠了,原因是毛搞了一个很独特的“空气压缩引信”。
这种引信没有击针,火帽装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当弹头击中硬物变形时,管内空气被急剧压缩,从而击发火帽起爆弹头内的装药。由于没有击针。而且需要高速撞击才能发火,所以这种引信的储运安全性比较有保证。
同时由于引信本身很轻,同等重量的弹头里就可以多装一些装药。对提高毁伤效果有利。同样1g的弹头,d弹装了。而dz则装了+1.2g烧剂,装填系数达到5.9%~6.6%,比德意日等国的同类弹头还要高出一截。而缺点,空气压缩引信发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对弹头击中目标的角速和目标材质要求比较高。当然,更关键是,这种高爆弹威力比较小,很难用少量的弹药摧毁敌机。
而让李晓峰最不能接受的也是这一点。12.毫米机枪的威力还是小了,与其在战争后期再换一次,不如一步到位。他认为接下来红军至少要装备1.5毫米级别的航空机枪,最好是装备20毫米级别的航炮。
而且李晓峰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规定这种射速不得低于1500rp,重量不得大于100公斤,而就是这两个变态的要求让红军著名的武器设计师们发愁了。
比如红军历史上广泛使用的shvak20毫米航炮,重量大约是5公斤左右,但是射速却只有00到800rp的样。而贝雷金在机枪上放大设计的20航炮重25公斤算是相当优秀,但是射速也只有00到800rp。除非是两门并联才能满足李晓峰的要求。至于现在装在伊尔2上的v23航炮,威力是足够了(23x152弹),但是射速完全不够。而且其后坐力实在大。不适合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
哪怕是仅仅赶上了二战尾巴的ns-23,也不能满足李晓峰变态要求,甚至是ns-23的改进版nr-23一样不达标。恐怕真正能让李晓峰满意的只有gsh-23了。
为此,红军的轻武器设计师们是同李晓峰据理力争,纷纷强调某人的要求实在变态,也根本没办法完成。但是李晓峰却不信这个邪,的表态,这些技术指标必须被实现,不准有分毫的折扣!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如此的强硬呢?原因很简单。在他看来,这些设计师还窝在shkas和机枪的框框里打转转。以传统的自动原理,比如枪管短后座的方式。射速根本就不可能上去。